2.1.2.7 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并实现目标

传统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快速培养大量的、满足标准工作质量的熟练社会人:
1、学习/记忆知识。
2、重复练习形成学习方法。

《从拔尖的陷阱到掌控的反噬》
https://mp.weixin.qq.com/s/nggJT46jUfXNgEZyZVc8hQ
优绩主义、泰勒教学模式、抢跑——过程(评价系统)成了目标本身,做题家总是在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固化/僵化了学习的方法,失去了“确立目标的能力”。“人的真正成长需要一种否定性的力量”。


AI时代需要新的教育体系:
1、建立、保持兴趣的能力,以保持不断建立新的阶段性目标的动力。
2、确立目标的能力:阶段性目标的建立与创新的能力。
3、实现目标的能力:复杂环境下的学习/分析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使用工具(建立创新的基础层次)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一个有关“2.1.2.7 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并实现目标”的想法

  1. http://47.92.147.95/index.php/2024/09/09/1124/11/
    2.1.1.8 我该怎样生活
    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在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
    洞明自己行在何处,浑然一体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从而能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2. https://mp.weixin.qq.com/s/Cajwfve7f-z2Blk9lnD0hA
    「暗涌」:《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
    梁文锋:一种好奇心驱动。从远处说,我们想去验证一些猜想。比如我们理解人类智能本质可能就是语言,人的思维可能就是一个语言的过程。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可能是你在脑子里编织语言。这意味着,在语言大模型上可能诞生出类人的人工智能(AGI)。
    很多人会以为这里边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但其实,主要是好奇心驱动。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商业上的理由,它可能是找不到的,因为划不来。从商业角度来讲,基础研究就是投入回报比很低的。OpenAI早期投资人投钱时,想的一定不是我要拿回多少回报,而是真的想做这个事。我们现在比较确定的是,既然我们想做这个事,又有这个能力,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就是最合适人选之一。
    【什么样的好奇心】对 AI 能力边界的好奇。对很多行外人来说,ChatGPT 这波浪潮冲击特别大;但对行内人来说,2012年 AlexNet 带来的冲击已经引领一个新的时代。AlexNet 的错误率远低于当时其他模型,复苏了沉睡几十年的神经网络研究。虽然具体技术方向一直在变,但模型、数据和算力这三者的组合是不变的,特别是当 2020 年 OpenAI 发布 GPT3 后,方向很清楚,需要大量算力;但即便 2021 年,我们投入建设萤火二号时,大部分人还是无法理解。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或许不能单纯用钱衡量。就像家里买钢琴,一来买得起,二来是因为有一群急于在上面弹奏乐曲的人。
    【人才稀缺】如果追求短期目标,找现成有经验的人是对的。但如果看长远,经验就没那么重要,基础能力、创造性、热爱等更重要。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合适的候选人就不少。
    【经验没那么重要】不一定是做过这件事的人才能做这件事。幻方招人有条原则是,看能力,而不是看经验。我们的核心技术岗位,基本以应届和毕业一两年的人为主。做一件事,有经验的人会不假思索告诉你,应该这样做,但没有经验的人,会反复摸索、很认真去想应该怎么做,然后找到一个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
    【选来合适的人后,用何种方式让他进入状态】我们没有 KPI,也没有所谓的任务。交给他重要的事,并且不干预他。让他自己想办法,自己发挥。
    其实,一家公司的基因是很难被模仿的。比如说招没有经验的人,怎么判断他的潜力,招进来之后如何才能让他成长,这些都没法直接模仿。创新需要尽可能少的干预和管理,让每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试错机会。创新往往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招人时确保价值观一致,然后通过企业文化来确保步调一致。当然,我们并没有一个成文的企业文化,因为所有成文东西,又会阻碍创新。更多时候,是管理者的以身示范,遇到一件事,你如何做决策,会成为一种准则。

  3. https://mp.weixin.qq.com/s/bk-9PupRlHNtxfJhIJf2GA
    caoz:《三小时零基础AI编程做产品,到底行不行?》
    “无论是不是AI时代,让你做出产品能赚钱的都不是编程能力,而是需求洞察能力。AI只是让你能快速,低成本的把需求洞察变成可用的产品。”
    在这个案例中,AI甚至都不能“快速低成本的把需求洞察变成可用的产品”,还需要人的交互debug,甚至提供“超高难度数独题库”才能实现。

  4. 杨振宁:我一向认为中国的社会、环境、教育哲学、教育体制,对60分至85分能力的孩子是好的,它可以使这样的人变得有用、成才,长大后能朝正规的方向发展。中国这几十年的建设,和这样的系统有密切关系。但是,美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整个系统,对95分以上能力的人特别有利,因为它采取放任的态度。放任对多数人不利,可非常聪明的尖端人才,却需要放任带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5. https://mp.weixin.qq.com/s/lSfXsKQpdi0Tw5ob67JrFQ
    《图灵奖得主Joseph Sifakis:人工智能可以进化得更聪明,但无法完全超越人类》
    – AI系统非常擅长预测和分析情况,它们在寻找新目标等方面也一点不擅长。而且它们提供知识的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 人们正在将思考的权利让渡给机器。AI的便利性若不加约束,可能加剧社会的功利化,侵蚀人类在道德决策、冲突解决与文化传承中的主体性。
    – 关于教育:
    * 现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要解释了人类在多大程度上不同于机器,机器的局限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机器。
    * 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不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什么,也是为了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
    * 教育的核心并非传递知识,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
    – 幸福的意义不在于物质满足,而在于“为梦想奋斗”的自由。

  6. https://mp.weixin.qq.com/s/gLc3uK9ihcz8qK0OmerOhw
    《高考最看重的能力,成了AI时代最不重要的能力》
    人生的意义来自你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以及你不断获得的正反馈,如此循环往复积累,你生活当中就有了意义感。学习当中之所以不存在意义感,是因为高考表繁而里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察的是非常非常狭窄的能力。因此对于那些暂时还不被考察的能力,你不要去抑制它,更不要割舍它,你要尽早地发现它,激发它,并且保护它,直到它们再次变得有用的那个时刻。

  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9906-9
    https://mp.weixin.qq.com/s/fhwQiW9ou8bp5OjpbiQ8TA
    《Extending Minds with Generative AI》Andy Clark
    “延展心智”(extended mind):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由一个复杂的、多元的资源体系共同构成的,而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大脑之中。
    从人类进化史来看,我们不断通过新工具与实践,扩展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借外力分担认知负担”的能力,本就是人类的天性。大脑的核心技能组合(core skill set),包括发起各种行为以调用环境中的各类支持,无论是在便利贴上涂写还是启动AI系统。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大脑会选择最佳行动组合,结合大脑内部运算与身体动作(如敲击键盘)。它并不关心任务在何处或以何种方式完成,而是专精于学习如何利用具身行为最大程度地利用我们的世界。AI不会取代人类思维,而是成为文化驱动的认知演进过程的一部分。AI思维的相对异质性,有时会对我们集体有益,帮助我们突破偏见与盲区,发现重要的新思维方式。人类智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一种“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 skills)——也就是有能力知道该依赖什么、什么时候依赖什么。
    作为个人,我们需要学会成为更好的可信度判断者,懂得在什么时候信任什么。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新的方式自我教育,学会如何充分发挥生成式AI的优势,同时借助个性化工具培养我们的元技能,帮助我们在数字世界中去芜存真,分辨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作为这一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也必须从小就建立起对“延展认知健康”(extended cognitive hygiene)的深刻而持久的关注。我们现在要把同样高的标准,应用到所有可能被我们纳入心智结构的数字技术上。这就需要发展出一套全新的、丰富的认知体系——一套更适应当下生物-技术混合心智所面对的独特机会与挑战的知识理论。

回复 admin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