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意识是躯体的延伸

1.2.2.6.1 躯体标记

《笛卡尔的错误》达马西奥

05 一些可能的解释

意识不是与“硬件”独立的“软件”,大脑与躯体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P89

1.几乎躯体的每个部分,每一个肌肉、关节、内部器官都可以通过周围神经传递信号给大脑。这些信号在脊柱、脑干中进行传递并最终直达大脑,从一个神经节点传至另一个神经节点,最终到达位于顶叶和脑岛的躯体感觉皮层。

2.躯体活动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通过血流到达大脑,并且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激活如穹窿下器官等特定脑区的方式来影响大脑活动。

3.反过来说,大脑也可以通过神经对躯体的各个部分施加影响。这些行为的主体是自主(或内脏)神经系统和随意(或肌肉骨骼)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信号来源于演化上较古老的脑区,如杏仁核、扣带回、下丘脑和脑干,然而随意神经系统的信号则来源于几个不同演化年龄的运动皮层和皮层下运动核团。

4.大脑同样通过在血液中制造和释放化学物质对躯体施加影响,这些化学物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代谢调控物。

08 躯体标记假设

当与某个反应相关的负性结果出现时,哪怕只是一瞬间,你都会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躯体感受。因为这种感受是与躯体相关的,我给这个现象起的专业名称为“躯体状态”(somatic);并且由于这些现象“标识”了一个表象,我把它叫作“标记”。

躯体标记是次级情绪所产生的感受的特例。通过学习,这些情绪和感受被联结在一起,并用来预测特定情境的未来结果。当一个负性躯体标记伴随一个特定未来结果时,两者结合就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反之,当一个积极的躯体标记伴随一个特定未来结果时,就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躯体标记并不会替我们考虑。它们通过强调一些或危险或有益的选项,并去除一些选项来帮助我们决策。

躯体标记是悄悄运作的,并没有进入意识层面。适应性躯体标记的建立需要正常的大脑和文化环境。在神经层面,躯体标记依赖于系统内的学习,这个系统将特定类型的实体或事件与某个躯体状态的出现。

从躯体标记假设和演化的证据上看,没有躯体就不可能产生心智。

躯体标记作用的猜想:

1通过减少了可选项(小数据学习)提高决策过程的准确性和效率。一般的决策过程:躯体标记 + 一系列紧接着的推理过程以及最终的反应选择过程。缺乏躯体标记会降低决策过程的准确性和效率。

2是自由意志的身体基础。

10 为躯体服务的大脑

形成心智,其真正含义是形成能以表象形式被意识到的表征,这为有机体提供了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新方法,而这些环境是基因无法预见的。这种适应性的基础很可能从构建运作中的躯体本身的表象开始,即当躯体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作出反应时,如使用胳膊、调节内脏状态时产生的表象。P470

1.2.2.6.2 感受

《寻找斯宾诺莎》达马西奥

第一章 走近感受

痛苦、愉快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感受(feeling),是我们心智的基石。

心理过程是基于脑对身体的映射,即描述对引起情绪和感受的事件的反应的神经模式的集合。

进化首先产生情绪,然后才有感受。

第三章 感受

感知的起源:身体的许多部分连续映射到许多脑结构中。感知的内容:由表征身体的映射根据一系列可能性来描绘不同的身体状态。

具有感受能力的实体必须是一个有机体,它不仅具有身体,而且具有在其内部表征该身体的方式。神经系统必须能够映射人体结构和身体状态,并将这些映射中的神经模式转换为心理模式或表象。有感受的有机体的脑在用情绪或欲望对物体和事件做出反应时,创造了唤起感受的身体状态。

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刻,脑的体感区域都在接收信号,从而可以构建正在进行的身体状态的映射。我们可以将这些映射描绘为从身体各处和任何地方到体感区域的一组对应关系。

1.2.2.5 千脑智能理论

《千脑智能》杰夫 · 霍金斯

新大脑皮层、皮质柱(芒卡斯尔Mountcastle):新皮质的每一部分都是基于同一原则工作的,所有我们认为与智能有关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同的,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基本的皮质算法的表现。“思想、观念和感知都是神经元的活动。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储存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中。

模型与预测:大脑是一个预测机器,“新皮质学习了一个世界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预测”。它生成并持续更新了一个世界模型,不断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预测发生在神经元内部,每一根皮质柱都在学习世界、物体、概念以及任何能想象的事物的模型。皮质柱为每个观察到的物体都创建了参考系,大脑使用参考系管理所有知识。

运动:运动(物理或虚拟)是我们大脑感知世界的关键,做每一个动作时,新皮质都会预测做出这个动作之后的感觉会是什么。思维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当我们在参考系中改变位置时,思考油然而生。当你的大脑在这些结构中导航时,你的思维会不断进化。

连续学习:旧皮层中的参考系一直在学习不同环境的地图一样,新大脑皮层中的参考系一直在学习目标地图。

投票机制:可以创建稳定的模式和表示形式,从而更灵活地抵御对抗性扰动。不同的皮质柱通过投票达成共识,这就是产生单一感知的原因,该感知将来自系统不同部分的不同预测统一起来。只要我们不断地感知同一个物体,当我们保持与这个元素互动时,这些投票神经元的状态就不会改变。当我们移动或物体移动时,其他神经元会改变它们的状态,但投票神经元会保持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感知是稳定的,而我们没有意识到与正在发生的移动预测有关的活动的波动。我们只是知道最终的稳定模式源自投票细胞所达成的共识。

杰夫 · 霍金斯另一本著作《智能时代》 中关于意识的内容:

第6章 智能理论的新框架

智能的目的是预测。

预测是整个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和智能的基础。

智能是以对世界中模式的记忆和预测能力来衡量的,这些模式包括语言、数学、物体的物理属性以及社会环境。你的大脑从外界接收模式,将它们存储成记忆,然后结合它们曾经的情况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来进行预测。

智能预测的回路:

感知————(前期感知、学习建立的模式记忆(自—联想记忆)————对比模式,形成预测)————行动

AI可以/可能(促进/丰富/完善/取代)的环节:

1、感知器官、感知神经元网络;

2、记忆/预测作用的神经元网络;

3、行动神经元网络、行动器官。

最有可能的是1和3。

如果塞尔的“中文屋”包含一个类似的记忆系统,能够预测下一个汉字是什么以及故事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就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个房间懂中文,也理解这个故事。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阿兰·图灵错在了哪里——智能的证据是预测,而不是行为。

第7章 大脑皮层是如何工作的

你可以想象它们就像感觉皮层一样,是另外一个带有层次结构的“煎饼”,通过联合区与感觉系统互联(运动皮层与躯体感觉皮层的连接更紧密,这是为了便于实现躯体动作)。通过这种结构,运动皮层几乎与感觉皮层有相同的工作机制。任何一个感觉区的输入信息都能上流到联合区,形成模式后再向下流到运动区,从而产生行为。正如一个视觉输入会形成模式流到听觉或触觉区那样,它也会流到运动区。

为了预测新出现的事件,大脑皮层必须形成恒定表征(invariant representations)。

大脑皮层的每一个区域都能形成恒定表征。

————每次醒来唤起的/形成的固定的自我感知。

1.2.2 意识的一些定义

意识“consciousness”源自希腊语的“oida”,意为“通过眼见或感觉过而获知”;以及后者在拉丁语中的同义词“scio”,意为“知道”。意识一直是一个模糊而有争议的概念。“我们知道意识是怎么回事,但不知道如何科学地描述它。” 奎因(Quine)1987

1989年版的《麦克米伦心理学辞典》(Macmillan Dictioncry of Psychology)关于“意识”一词,斯图尔特 · 萨瑟兰( Stuart Sutherland):“意识:拥有知觉、思想和感觉。意识这个术语是不可能定义的。意识是一种迷人但难以捉摸得现象:无法具体说明它是什么,能做什么,或者为什么会进化出意识。没有任何值得一读的有关意识的文章。(Consciousness: the having of percept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wareness. The term is impossible to define except in terms that are unintelligible without a grasp of what consciousness means. Consciousness is a fascinating but elusive phenomenon: it is impossible to specify what it is, what it does, or why it evolved. Nothing worth reading has been written on it)

1.2.2.1 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的定义

笛卡尔《沉思录》(Meditations)1647:身体遵循物理法则,但人类的行为(心智活动)由另外一种自主的物质——非物质的理性灵魂所引发。当非物质的灵魂通过大脑中的松果体与身体发生互动时,意识就随之出现。这就是著名的“二元论”:身体由物理结构组成,而心智由非物理(非物质)的认知结构组成。笛卡尔第一次用到了“意识”“conscius”这个拉丁文词汇,来指代思想或关于思想的思想。

斯宾诺莎《伦理学》 1675:

第二部分 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

命题十三 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或某种现实存在着的广延的样式,而不是别的。

第三部分 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

命题二 附释 心与身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有时借思想的属性、有时借广延的属性去理解罢了。(心和身都是同一物质的平行属性;人的心灵就是人的身体的思想。)

命题六 每一个自在的事物莫不努力保持其存在。

命题七 一物竭力保持其存在的努力不是别的,即是那物的现实本质。

大卫 ·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748:“心智就像一个剧院,诸多知觉你方唱罢我登场;知觉出现,消失,重现,以无数种姿态和方式交互。” 休谟认为“心智对于肉体是超自然存在”的观点是荒谬的,人们对现实的理解来源于自身的经验以及个人选择相信的公理。

叔本华:意志就是求生欲,是让人类和所有动物繁衍的推动力。“意志”这个让我们充满活力的因素,才是意识问题的关键所在。“意志……通过愿望、情绪、激情和关注填充了意识。” “意识只不过是心智的表面,人真正的思维活动很少发生在表面,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叔本华引导我们走进潜意识加工的世界。

胡塞尔:“意识是给予客体意义的反思过程。

威廉 · 詹姆斯(William James)1907:“意识是以认识为功能的过程。” “每个人都知道注意是什么,它以清晰和鲜明的方式,利用意向从若干个同时可能出现的物体或一系列思想中选取其中的一个……这意味着舍掉某些东西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另外一些。” 实用主义建立在“心智状态决定行为”观点之上,是一种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并影响了其后的刺激-反应心理学(行为主义)。

罗杰 · 斯佩里(Roger W. Sperry)1965:“涌现的心智功能定能向下控制脑活动中的电生理事件。” “首先,意识或心智现象是动态的、涌现的,是运作中的活体大脑的模式(或说结构)性质。其次,脑中以及宇宙中其他地方的这些涌现的模式性质具有因果控制的能力。” 1、涌现:意识是无意识物质达到一定复杂程度或组织程度后涌现的性质;2、心智状态可能影响大脑状态。斯佩里否定了任何形式的二元论,将意识体验解读为大脑活动的一种非还原论的(无法被分解)、动态的(随神经活动变化)和涌现的(大于意识产生过程的总和)性质,并强调“心智力量与脑结构及其功能组织密不可分。

丹尼尔 · 丹尼特(Daniel Dennett):意识是一堆把戏的产物。我们的主观体验是一种看上去十分逼真的幻觉,即便有人告诉我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依旧会被其欺骗,就好比即便我们已经知道一些视觉错觉产生的原理,我们依旧会上当。丹尼特认为主观和客观世界不存在鸿沟,质疑内格尔的“现象意识”或感受质(qualia)。

弗朗西斯 · 克里克(Francis Crick)克里斯托夫 · 科赫(Christof Koch)团队寻找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NCC):产生特定意识知觉所需最少的神经元活动和机制组合。“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 “任何心智活动和其神经相关集合间一定存在明确的相关。即任何主观状态变化一定与某种神经状态的变化有关,反之未必正确,两个不同的脑神经状态可能对应着同样的心智状态。”他们对意识的定义、意识的功能持模糊、搁置的态度。并假设自我意识是意识的自指成分,同样将其搁置。他们舍弃了感受质问题,也就是体验的主观特质。他们相信,如果能搞明白人是如何看见红色的,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我们看到的红色真的是一样的。

霍金:意识是大脑能够通过不同的进程收集信息并做出合适的预测的能力

维基百科:一种察觉的状态或质量,或者是对外部目标或自身内部过程的察觉,它也被定义为直觉、察觉、主观性、或经历、感觉与觉醒的能力,并具有自我感和大脑控制系统。(Consciousness is the state or quality of awareness, or, of being aware of an external object or something within oneself. It has been defined as: sentience, awareness, subjectivity, the ability to experience or to feel, wakefulness, having a sense of selfhood, and the executive control system of the mind)

1.2.2.2 系统1和系统2

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 · 韦斯特(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术语,用以说明大脑中的两套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 · 卡尼曼

1.2.2.3 三重脑理论(Triune Brain Theory)

由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Maclean)在1970年提出。该理论认识到大脑结构是进化的产物:人脑在进化过程中,遗留下遥远祖先的痕迹,由三种不同功能的分层系统(网状脑系统、情绪脑系统、大脑皮层系统)组成,它们一部分是独立的,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时空感与记忆,一部分则相互影响,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复合物。

第一层“自动控制层”(爬行动物复合体,R-复合体,Reptilian Brain),又称网状脑系统、原始脑、本能脑。原始脑距今已有2至3亿年的历史,负责个体生存、生理安全需求和身体知觉。所有动物都有原始脑,它主要控制心跳、呼吸、血压和新陈代谢;它与心相连,靠身体感觉无法用意识控制。如果觉得不安全,原始脑就会出现三种反应:战斗、逃跑或僵住,也是人类自我保护或攻击的本能反应。原始脑只照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它趋向快乐而躲避痛苦,对后代没有什么关照。

第二层“边缘系统”(哺乳动物脑,the old mammalian brain),又称情绪脑系统。情绪脑与原始脑共同工作了5000万年,它是在家庭生存的需求状态下形成。它关系着社交、互惠和育儿等,渴望被尊重、被爱、被接纳、被信任,所有哺乳动物都拥有情绪脑,它们一般能养育后代,也能成群成家族地生活。

第三层叫“新皮质”系统(新哺乳动物复合体,the neocortex),又称智力脑、大脑皮层系统。智力脑工作不过三百万年历史,它控制着认识功能,包括语言理解、学习和记忆、推理和计划等等。智力脑喜欢颜色和图片,能够看到事物的多维度,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运转。智力脑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分为左右脑半球。左脑控制身体的右侧,负责人的线性逻辑、理性思考和语言能力;右脑控制身体的左侧,决定了人的空间感、抽象思维、音乐感和艺术性。

1.2.2.4 泛心论(panpsychism)及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泛心论或许可被认做某种类型的属性二元论(各类属性二元论都宣称存在着与物理属性既不相同也不可约化的意识属性,但与此同时意识属性仍然是由构成物理属性的事物构成的。这些理论使用现实的生物、大脑、神经状态或过程来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物理的和意识的),因为它认为现实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某种心理属性,区别于它们具有的任何物理属性(Nagel 1979)。

神经科学家朱利奥 · 托诺尼(Giulio Tononi)(2008)提倡一种较为适度的泛心论,提出了整合信息理论(缩写为IIT),包括克里斯托夫 · 科赫(Christof Koch)(2012)在内的一些神经科学家也赞同他的观点。他们都认为IIT是泛心论的一种形式,属于一个科学理论而非哲学理论。

整合多种来源的信息是意识的重要特征,并通常被认为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内容的整合在各种理论(如全脑神经工作空间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GNW)中扮演着重要角色。Tononi断言,无论使用何种实现基质(不一定是神经或生物的),适当的信息整合对于形成意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IIT认为意识是复杂系统的固有性质,是纯粹的系统信息属性。意识的存在不能由已知的物理定律推出,而需要全新的物理定律来解释意识。一个意识的感受质由相应的整合体系内信息之间的关系决定,由此,IIT声称其能够从量和质的角度解释意识现象。

IIT用可以在许多程度上存在的一个物理量Phi(φ,整合信息)来度量系统的复杂程度,定义一个系统拥有多少意识。一个系统可能包含许多相互有重叠的复合体,该度量不仅旨在度量系统各部分内的信息,而且还度量该系统各部分的关联程度所包含的信息。因此,φ对应于系统的信息集成度。依据IIT,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指示设备(例如单个光电二极管),只要它不是一个更大的整合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信息,因此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

IIT能够解释很多现象,例如为什么小脑没有意识(因为小脑缺少反馈连接),为什么睡觉的时候没有意识(因为睡觉的时候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减弱了)。

1.2.1 大脑

“如果我们的大脑简单到可以被理解,我们就不会聪明到足够理解它们。”

1.《笛卡尔的错误》(Descartes’ Error) 安东尼奥· 达马西奥 (Antonio Damasio)1995

达马西奥其他译成中文的书:《寻找斯宾诺莎》2003、《当自我来敲门:构建意识大脑》2010、《万物的古怪秩序》2018。

2. 《人类的荣耀:是什么让我们独一无二》(Human: 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Your Brain Unique)迈克尔 · 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2009

加扎尼加其他的译成中文的书:《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Who’s in Charge?: Free Will and the Science of the Brain)2011、《双脑记: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Tal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Brain: A Life in Neuroscience)2015、《意识本能》The Consciousness Instinct: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ow the Brain Makes the Mind 2018。

3. 《千脑智能》(A Thousand Brains: A New Theory of Intelligence)杰夫 · 霍金斯(Jeff Hawkins)2021

杰夫 · 霍金斯其他译成中文的书:智能时代》(On Intelligence: How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Brain will Lead to the Creation of Truly Intelligent)2005。

4. 《比天空更宽广》Wider Than the Sky:The Phenomenal Gift of Consciousness 杰拉尔德 · 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2004

神经元群选择理论(theory of neuronal group selection,TNGS)来解释意识是大脑的产物,即意识是在大脑神经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初级意识和高级意识之分。

埃德尔曼其他译成中文的书:《第二自然:意识之谜》(Second Nature: Brain Science and Human Knowledge)2006、《意识的宇宙》(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 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2000 杰拉尔德 · 埃德尔曼、朱利欧 · 托诺尼。

神经达尔文主义即脑的自然化认识论(naturalized epistemology):认知能力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而该能力不是来自逻辑或计算,而是随着感知、记忆、运动控制、情感和意识本身等各种大脑功能的出现而涌现出来的。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以“天生”或“习得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大脑通过选择性机制的运作产生出的大量区分所组成的意识,能为创造性意识提供基础,对于新思想、艺术和音乐作品的产生,在创作中揭示习得之性,我们的创造性反映的就是我们大脑产生习得之性的能力。

5. 《脑与意识》(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 Deciphering How the Brain Codes Our Thoughts)斯坦尼斯拉斯 · 迪昂(Stanislas Dehaene)2014

全脑神经工作空间(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GNW)。

6. 《惊人的假说》弗朗西斯 · 克里克

1.1.3 基因/DNA

1.1.3.1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

1.1.3.2《基因组:人类自传》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1.1.3.3 《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回忆录》 弗朗西斯·克里克
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1.2 进化与生命演化过程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贾谊《鵩鸟赋》

1.1.2.1 《物种起源》达尔文
全名: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论依据自然选择的物种起源,或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种族

生命及其蕴含之力能,最初注入寥寥几个或单个类型之中;当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则循环运行之时,无数最美丽与最奇异的类型,即是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而来,并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宏。

能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最智能的物种,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

1.1.2.2 《人类存在的意义》爱德华·威尔逊

1.1.2.3 尼克·莱恩(Nick Lane)的生命演化过程系列

《生命进化的跃升——40亿年生命史上10个决定性突变》
《复杂生命的起源》
《能量、性、死亡:粒線體與我們的生命》
《Oxygen》

1.1.1 生命

We and all other living organisms are made of stardust. The Universe’s History

我从一个细胞里来,死亡是我旅程的终点。 然而,我并非造物的悲剧。 因为在我的身体里,有光年之外,无数星辰粉碎后的尘埃。 我的灵魂中,凝结了洪荒至今,浩荡璀璨的文明与历史。 我一生何其有限。 但我又是不朽的。” priest 《残次品》

1.1.1.1 《生命是什么——生物细胞的物理学见解》埃尔温·薛定谔
WHAT IS LIFE?—The Physical Aspect Of The Living Cell

生物底层的物理逻辑、未来逻辑。
1、遗传物质构成的设想,为DNA的发现打下基础。
2、基因结构的稳定性与自发突变:由振动能的偶然涨落所产生的分子某个部分构型的异构变化,是非常罕见的事件。
3、负熵:“有机体正是以负熵为生的。”
4、意识和物质

1.1.1.2 《生命是什么》王立铭
生命起源的三大要素:能量、自我复制、细胞膜。

0.3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ΓΝΩΘΙ ΣΕΑΥΤΟΝ,Know thyself)”

出自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斯巴达的契罗(或泰勒斯,或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目的有所思考和反省:在人生的旅途中到底什么能带给我们快乐与满足?我们人生方向的优先顺序是否和我们的期望/目标一致?如此经过审视的生命才有意义与目的,也才值得活下去。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

《人论》 恩斯特·卡西尔

第一章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

《道德的系谱》尼采

前言

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认识自己。原因很明显:我们从未寻找过自己。……我们注定对自己感到陌生,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必定要把自己看错。有一个句子对于我们是永恒真理:“离每个人最远的人就是他自己”。——我们对于自身而言并不是”认识者”……

关于“认识你自己”的BIG PICTURE

保罗 · 高更(P.Gauguin)《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

围绕“认识你自己”门卫/哲学提出终极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去?

1.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

1.1. 生命、进化与生命演化过程

1.2. 脑与意识

1.3. 变化

2. 你要到哪去?

2.1. 目标、目的与需求层次

2.2. 从AI到AGI

0.2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威廉·詹姆斯

第七讲 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
人们对于真理观,其所以冷酷无情,是由于”唯一的真理”那种看法在作祟;人们认为这唯一的真理是解答世界所提出的唯一固定的谜的唯一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是决定性的、全面的。按一般习惯说,如果答案玄妙,以致答案本身也成为一个次一级的谜,对于宇宙的奥秘,不加以揭示,反加以掩蔽,因而惹人惊异,那么这样的答案反而更好。所有关于宇宙之谜的单个词的答案,如“上帝”、“一”、“理性”、“规律”、“精神”、“物质”、“自然”、“极性”、“辩证法”、“理念”、“自我”、“超灵”等,都无一不由其玄妙而惹人赞叹。唯一真理,这是理性主义者多么的一个完全的偶像!“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里:科学、文艺、道德、宗教,都一定有一个系统是正确的,其余都不正确!”

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本质上的差别是:理性主义的实在一直就是现成的、完全的;实用主义的实在,则是不断在创造的,其一部分面貌尚待未来才产生。一者认为宇宙是绝对稳定的,一者认为宇宙还在追求奇遇中。

0.1.3 饥来吃饭倦来眠

《菜根谭》 修身篇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 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 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 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王阳明有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去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由身外觅神仙。”

《五灯会元》卷第三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律师杜口。